中国人民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30秒完成]
搜索
查看: 239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对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衡量标准的新探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0 11:4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经济导引

    经济,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主要功能在于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不是发展需求),即:肉体的需求。既然人的生理机体是一个循环体系,经济自然也应该符合循环系统的特征,按系统的规律要求运行。经济体系属于基础性的保障系统,是为人类的发展服务的。既然人类的发展具有方向性(征服、支配客观规律),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服从、服务于这个方向。所以,经济也是有方向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毒品、黄色书籍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但不被允许,因为这些东西毒害人的心灵,妨碍了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事业。经济的方向性还包括经济过程的公平性内涵,发展经济不能只讲结果,不讲过程,不择手段。勤劳致富合法,不劳而获必惩!

    经济,是人为的经济,人是主角。而人又并非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凭空生产。我们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利用自然提供的原材料和能量,生产出可满足各种需求的产品。人自已没有凭空制造出一个原子,一焦耳能量,一切都 是宇宙中现成的东西,我们的劳动只是将已有的元素和能量进行重排,转换。研究经济时,不可能不考虑人的主观因素和环境因素。但是公平只存在于客观领域,主观世界里根本寻找不到一点公平的蛛丝马迹,所以,我们在建立经济理论时,又必须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作到客观,公正。否则,一切理论在意志自由面前都将彻底崩溃。

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了经济与自然的关系。多数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臣民,应该服从自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是在不断和自然抗争,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进化到今天这个水平的,一个明显的例证是:人类生产的所有产品,自然界中都没有,也生产不出来。其它的所有生命也都以自然为原料,但都是非自然产物,树会长高,动物会跑,石头自已却不会往上蹦。人作为自然的对立面出现,决定了经济对自然的斗争性,尽管经济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但显然不想受自然的制约,经济以自然为原料,改造原料,同时,又在克服着自然环境给人类造成的不公平,所以,才会有开荒种地,植树造林,移山填海等改造自然的活动。

总之,经济的客观性,系统性,方向性,是我分析经济的根本出发点。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一样,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主观意志会干扰甚至破坏经济规律的作用,但不能取消经济规律,具体表现为:不按规律办事,经济就会出问题(经济危机,金融混乱,都是主观妄为的“杰作”),人类的生活质量就会遭到重创。因此,要准确把握经济规律,必须排除主观因素;要保证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克服人为干扰。主观经济以本性驱动,核心原则为不劳而获,多多益善;客观经济以理性驱动,核心理念为:按劳取酬,协调平衡。现实中的经济往往是主观经济和客观经济博弈的结果,主观经济多主动(由着性子来),客观经济则被动(不得已而守法)。但是,主观经济是混乱无秩序的,不讲公平,不顾平衡,破坏力很大,是导致经济危机,金融动荡的元凶,主观世界导致的问题,却非要到客观世界寻找答案,结果当然只能让经济学家困惑,更不可能找到根治危机的良方。

经济无非围绕生产与消费展开。分配与交换是经济的核心问题,分配属于系统内的价值转移,交换则属于系统间的价值转移。由于系统的相对性,交换和分配也是相对的,例如:烤鸭店从养鸭厂买鸭是价值交换,但将养鸭厂收购以后,成了一个系统,劳动价值就变为分配了(往往市场价贵,成本价便宜,这就是在玩钞票的数字游戏,主观不公平)。研究经济,归根到底就是研究如何进行分配、交换才能公平,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正常运转。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确定劳动的价值。

二、劳动的本质

在分析劳动价值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清楚劳动的本质,或者再把范围扩大一点,人类各种活动的本质。

宇宙中的运动变化可以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来形容 ,有微波辐射、有光线穿梭、有星球旋转、有火山喷发、有狂风暴雨、有电闪雷鸣、有莺歌燕舞……就人类的活动而言,种类也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科技、经济、 政治、军事、文化、体育、娱乐……这么多的活动当中有没有什么本质的共性呢?答案是肯定的:有!宇宙中的客观实物不过能量,物质,时间,空间四种(其实还可以简化,我在宇宙篇中会论及)。时、空是大背景,暂不考虑;能量是守恒的,只会由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物质种类虽然繁多,但归根到底不过是107种元素(目前已知)的不同排列组合,如果把各种排列组合称作秩序,那么,宇宙中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实质就是107种元素在能量的作用下,不断在时空中进行秩序组合、变换,或者说,这些秩序以及秩序的变换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当然,秩序是客观规律的实物表现,本质就是客观规律的排列组合,可惜,对于决定秩序的规律,由于隐藏得很深,很抽象,人类还知之甚少,好在讨论经济时,我们只需要关注到秩序层面即可。请大家广义理解我这里说的“秩序”。不单单法律制度,交通规则、生产工序是秩序,抬一下手、踢一下腿,都是一次秩序变化。你吸一口气,空气分子由外界进入肺里,是一个秩序变化,让光线充满小屋是一个秩序变化;你削一个苹果,果皮从果肉上剥离也是一个秩序变化,而且,不同的削皮方式就是不同的秩序变化。你吃进一块肉,肉在体内先被降解成多肽、氨基酸,然后再作为原料,合成你体内特有的蛋白质。这一系列过程是C H O N P S 等元素的不断重新组合,秩序的反复变化。你把一块木板劈成两半,在断裂处,构成木质细胞的C H O N 等元素的秩序就发生了改变。   不论多么复杂 奇妙的变化,都不过是化学元素和能量在时空中的重新排列组合,政治、军事、宗教、文化也不例外,甚至于最神秘的人的思维活动,都要借助能量(电脉冲)和化学递质来体现。总之,宇宙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包括人类活动,全部都是元素,能量在时空中的重组,是秩序的变化。人类的各种活动,实际上就是将大自然中的物质、能量纳入到生命肉体的秩序体系和主观意志建立的秩序体系中去,从而改变或者说破坏宇宙既定的秩序体系(在生命出现以前,宇宙是一个绝对必然体和绝对必然过程)。人类利用意志自由,为宇宙重新编排秩序,使之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发展。经济的目的在于满足肉体的需求,由于肉体是自然规律的服从体,决定了经济也必然要遵从自然规律。生命是一个新陈代谢的循环体系,外界的物质、能量进入机体后,按照机体代谢的秩序转一圈,再以另外的形式返回大自然。所以,服务于肉体的经济也必然要相应地成为一种循环系统,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即从此出。

肉体的作用在于为思想提供能量和营养成分,而思想的价值在于破坏宇宙秩序,消灭规律,将宇宙带回到“无”的状态(思想的本质很可能就是“无”) ,这当中自然也包括消灭肉体。肉体是基础,思想是目的,因此,服务于肉体基础的经济过于庞杂并不好。商品琳琅满目,花样翻新,只不过玩玩形式,满足一下感觉刺激,炫耀一下低层次的意志自由,而带来的麻烦却是实质性的,很大。因为经济活动改变了自然,自然必定反作用于人类,我们不得不再花费精力将对自然的影响尽量恢复到原初状态,把消费产物、代谢产物变成无害物或新的原材料,例如:汽油燃烧后,会产生水、二氧化碳和其他一些废气。二氧化碳要想法吸收,否则会造成温室效应,废气要去毒,否则会威胁人类健康。所以经济循环体系越简单、规模越小,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就越小。理论上说,一个首尾相接(起点与终点完全重合)的循环体系对环境的影响为零。当然,现实中这样做既不经济划算也没可能,例如:把水和二氧化碳重新还原成汽油很麻烦也无必要,因为有个太阳挂在那儿,源源不断地给地球输送能量(地球的能源基本上都来自太阳能)另外,对环境的影响,如果不会危害人类的生存,也没必要将其复原。假如有一天,生命能够直接利用太阳能供思想支配,那么今天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可见,把科学技术用在满足肉体享受方面会贬低科学技术的价值。科技的根本作用在于征服宇宙,支配自然规律,而不在服务于落后,原始的肉体。不过,客观公正地说,科技造福肉体不是没有一点意义,起码,在造福的过程中,可以活跃、锻炼思维,帮肋思维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激发灵感,就像部队经常参加各种对抗演习,可以增加战斗力那样。

    自然界中的一些元素和能量在人类社会内部按人定的秩序循环一圈后,再回归自然的过程就是人类活动的实质,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均无例外。从根本上说,人不为自然而存在(人为自已存在,要征服支配自然),自然也不为人而存在,它们之间是对立斗争关系。但是现在,人还得适当地顺服自然。大自然离开人类无所谓;人若离开了大自然,就活不下去,因为有个肉体在制约着真正属于人自已的灵魂:思想。

    我前面说过,经济活动的内容无非生产和消费两大方面。很多人把生产同消费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完全相反或者起码是差异巨大的两个过程:先生产出来,然后再消费掉。其实,生产与消费并没有本质区别,它们不过是一系列秩序转换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环节,生产的本质是消耗能量建立起某种人定的秩序体系,即对客观规律进行人为的编排,这种秩序体系是人主观意志的产物,并且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准确地讲,能量不会被消耗,只是转换了形式;秩序也不是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因为它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只是从一种体系(原材料的形式)转化成另一种体系(产成品的形式)。

  需求的现实实现过程即消费。消费是在破坏生产产生的秩序体系的基础上,又建立起新的秩序体系,这种秩序一般是自然规律自然作用的结果(如:衣服逐渐褪色变旧,房屋逐渐破败),也有人为的结果,或者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人开车远游是消费汽车的过程,汽车零件磨损则是自然作用的结果)。而且也要消耗能量,开车就要烧汽油。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吃饭。吃饭是消费粮食的过程,它依靠咀嚼运动和胃肠蠕动来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这些都是消耗能量的过程。经过消化吸收,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化学成分的结构秩序被破坏,转而合成为人体特有的蛋白质、脂肪等化学成分。吃饭对人来说是个消费过程,但对机体来说是个生产过程。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生产和消费是相对的,它们只是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不同阶段, 上一个环节对下一个环节而言是生产,下一个环节对上一环节而言是消费。自已开车是消费,给别人开车就是劳动服务,不存在质的差别。整个人类的经济活动不过是一连串的秩序转换过程,最终实现为思想提供能量和营养。而思想的工作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探索、认识客观规律,试图支配之,以实现意志自由,另一方面,又要将这种自由活动纳入到整个人类大的生态循环体系中去,使循环以新的方式进行,如:内燃机取代了蒸汽机,相关产业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进行重组,实质是意志自由还不是绝对自由,不能摆脱客观规律(以肉体为代表)的制约。这后一方面就是经济过程。经济,即:将人类征服自然的成果(各种理论)转化成可以让肉体享受的消费成果,可见消费是经济的目的,可以算作经济循环体中的终末环节,这个环节不需要交换(消费都是自已的),不需要提高速率。

总之,生产与消费是相对的。传统意义上对生产和消费的划分,只是依照历史习惯,将人类活动的某一阶段或某一部分秩序转换人为规定叫做生产,另外的部分则被称为消费,如此而已。

不但生产与消费具有相对性,人类的劳动与自然界的劳动(某些运动变化)也具有相对性,不存在质的差别。举个例子;因为修路,需要把某座沙丘转移到另外的位置上去,人通过挖沙、运沙的劳动可以得到这个结果,而大风经常地吹沙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只是可能所需时间较长)。风的“劳动”和人的劳动建立起了同样的秩序(或者说,导致了同样的秩序变化),只不过风消耗的能量比人类劳动的大(主要因为风的劳动中包含了许多无用功),耗时比人的长,除此之外,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少,更多的是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实质是设法让自然的力量代替人的体力,按人设定的秩序体系运动、转换,实现人类想要的效果,为人类服务,说不好听点儿,人在剥削自然,奴役自然,包括其他生命(如:各种农作物和牲畜)。剥削自然没错,剥削自己的同类则不公平,因为人与自然本来就是对立斗争关系,而人与人是合作关系。奴役自然,意味着人可以不劳而获,当然,并不是真的不劳动,只是粗活、重活,重复性的劳动让自然来完成,人类劳动的重点则放在如何让自然听从人类指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上,也就是认识和支配客观规律上。所以,人类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多么会享受生活,而在于为宇宙重新构建秩序法则,变秩序控制我为我控制秩序,作宇宙的主人。总之,自然的劳动也可以创造价值,因为它完全符合我对劳动的定义:消耗能量建立起某种秩序体系,这种秩序体系又能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远古时代,人类依靠自己的劳动满足自己的需求,但就在那时,其他生命和自然界也已经在为人类劳动了,如果没有各种植物长出果实,动物长出皮毛、肌肉,自然造就山洞,人靠什么生存呢?难道让人自己从头合成吗?人类那时的劳动很简单、原始,大部分是取用现成的自然成果或其他生命成果。当然,自然创造价值是有条件的,不是随便什么自然活动都创造价值,它必须被纳入到人类社会活动范围中,为人类所掌控,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才行。因为价值只对人类才有意义。自然创造的价值可以为人类享受,但不能算在人头上。拿能源来说,不论石油、煤、风还是水流中蕴藏的能量,本身都是不计算价值的,之所以在市场上被标价出售,是因为人们开采、利用它们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这种劳动的价值,本质是人类为自然界现有能量形式建立起新的秩序体系(如:石油被从地下抽到地上)。当一度电的能量和若干升石油燃烧释放的能量在物理上等值时,它们的经济学价值却并不相等,这正是因为生产它们所消耗的人类劳动价值不等。而一度电能创造多少价值,是由它能编排建立起的秩序复杂程度决定,并不确定,不等于一度电所作的功。当然,电能创造的价值不计算价值,更不会算在人头上。人的劳动在于改变自然的秩序,改变的目的是为了自已不劳动,而让自然为人类服务,体现人对自然的征服。因此,在自然规律作用下发生的秩序改变,是自然界给人提供的劳动成果,人可以享用,但不能把它算作人创造的价值,去和其他人创造的价值交换,这等于剥削自已的同类,就有失公平(公平只对人类社会系统内部而言)。但资本家恰恰是这么做的,在自动化生产的工厂里,资本家把自动化机械所创造的价值算作自已的利润,拿到市场上和别人的劳动进行交换。剥削自然是允许的,但只能用于消费享受,不能用于交换。因此,自然创造的价值一般不作具体估价。如果非要把自然创造的价值算在人头上,也肯定不该算在资本家头上,而应该算在发明、生产这些自动化机械的劳动者身上,是他们的劳动将自然的秩序转换纳入到了人类社会活动的范围中。由于社会现实经济中,资本家玩钞票的数字游戏规则总是以“成本利润”给产品定价,这个利润只能来源于把机械创造的价值算在资本家头上,因此,资本家毫无疑问是在剥削发明创造自动化机械的劳动者。自然创造的、能够计算在人头上的价值主要是指模拟、代替人类劳动的那部分自然劳动,其他自然界的劳动,如:核反应堆中核裂变反应创造的价值,火箭发动机中,H2 +O2→H2O,燃烧推动火箭升空创造的价值,电饭锅煮饭创造的价值等,都不具体计算价值,更不能归功于人类。人类的劳动,从生理学角度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机体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位差,电脉冲信号等形式)做功,为脑力劳动的主要形式,另一种是机体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动能作机械功,为体力劳动的主要方式。

三、劳动价值的衡量指标选择和定量衡量方法探索

    确定了劳动的本质以后,我们就可以探讨一下劳动价值大小的衡量问题,这是经济学的基石。价值,是为了比较人类不同质的劳动之间某种量上的可比性,以便为公平、公正找到一个客观依据而由主观确立的概念。就是说价值这个概念属于主观范畴,自然界无所谓价值不价值。但是,价值的标准却必须到客观世界里去寻找,也只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因为主观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统一的衡量标准。劳动确定了价值才能进行等价交换。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劳动价值大小最合适呢?马克思曾经以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作标准,但这已被证明是不科学的,因为若简单用劳动时间 代表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失去意义,并且无法解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时间越来越短,所创造的价值却越来越多的事实。

价值是个量的概念,没有质的差别,经济学上的价值概念与社会学上的价值概念不完全一样。经济价值指的是具体劳动的有效付出,而社会价值强调劳动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或者说,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是个比较模糊的政治概念。不同质的需求很难比较大小,因此,社会价值实际上是无法量化的。而经济学中的价值特别要求能够量化,它是为着劳动交换的公平实现而诞生的,非常关注劳动本身,而不是劳动的目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

劳动有三方面质的规定性,即:能量、秩序、目的(满足某种需求)。很显然,目的是能量和秩序想要追求的结果,由于它具有明显质的差异性,无法胜任量化劳动的职责。而且,满足需求的程度有很大的主观性,假如同样的产品,对不同人,满足其需求的程度不同,因而就有不同的价值,整个市场非乱套不可,主观的事物(其特点就是混乱、不确定),一是很难量化;二是很难求真(对某一个人到底有多重要,他是不会说真话的)。量化劳动的指标必须客观而又无质的差异。一个急性阑尾炎患者,一个慢性病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前者不治有生命危险,后者暂无性命之忧;前者一刀即可解决问题,后者可能需要动几次手术,如果从满足救命的需求程度来说,肯定切除阑尾的手术价值大,但事实上不能这么衡量劳动价值,因为切阑尾只是一个简单的手术。如果按此逻辑推断,不涉及拯救生命的整容手术根本就无价值可言了。衣食住行玩,食最重要,是不是粮食价值就应该最大?好象正相反,农民富不起来,对生存可有可无的娱乐业却富得流油。一斤面粉中所包含的能量和营养成分就那么多,对饱汉、饿汉都一样。所以需求很难比较大小。我们可以说,只要是人类需求的,不管质上有多大差异,全部视为平等重要而不在劳动价值中予以体现。

    剩下另外两个质的规定性:能量和秩序。有人认为能量是同质的,而秩序则千差万别,不同质。这是误解。如果说秩序存在质的差异,能量也有各种质的差异,如:热能、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电能……为什么能量都能用焦耳来衡量呢?对能量的衡量还是以秩序为指标的:1牛顿的力拉住物体在水平方向位移1,我们说该力作了1焦耳的功,或者说,该力具有1焦耳的能量,这个能量值是由物体水平位移发生秩序改变体现出来的,即:物体由A 点转移到了B点,两地相距1。事实上,能量和秩序具有同一性,能量的转换就是一种秩序变化。在《我的宇宙观》一章中,我还会对能量、物质的本质作进一步的阐述,说明能量与秩序的一致性。秩序从形式上看千差万别,但实质上,不过是107种元素在时空中的排列组合变化,就是意识精神亦不例外。思维的生理机制不过是生物电脉冲和化学递质在大脑中不断进行秩序变化。秩序就是规律的排列组合。规律是一种客观的虚幻事物,这决定了秩序也是一种虚幻事物,秩序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迥异: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律、核裂变规律等简直风马牛不相及,但那是自然界自已的事,它们在人头脑中都不存在质的差别,也没有等级、大小之分,核裂变反应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但在人脑中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人脑中只是映射核裂变反应能放出巨大能量这样一个规律事实。所有规律在人脑中都一样,只有一条二条三条的数量多少之分。请记住,人类的劳动,目前只是对各种自然规律重新排列组合,并不涉及对规律本身进行改造,比如:让万有引力失效。即使有一天真能改造规律了,仍然不违反我说的原则,只不过那时候是对规律背后的规律进行排列组合。自然界中的规律本身和映射到人脑中的规律映象是两回事,我们研究人类劳动的价值时,只关心后者,即思想的活动,我在社会学中探讨思想的本质时说过,思想是比规律还要虚的事物,所以才能映射重排规律。如果思想的本质是规律的一种或者隶属于规律,它就无力指挥别的规律了。宇宙就是这样神奇,由虚衍生出实,又由虚来控制实,越虚幻,反而越强大。至于思想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控制力,我在宇宙篇中讨论自由的深层含义时会有论述,此处不多说。由于人的思想很虚,无法直接交流,必须寄托于物化载体上才能为别人感知、认识。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要转化成声波、图像、文字或肢体动作才能得以传播,而这些物化载体无疑是利用包含在其中的秩序信息来代表思想内容的。宇宙中有两样绝对的事物,运动和秩序,这二者是相互关联的。运动都是有秩序的运动,秩序在运动中得以展现。秩序不存在时,运动也将消失;运动不存在时,秩序也无法显现,二者共存亡。我们平常说的混乱、无秩序,只是一种生活用语,你再乱扔,扔出去的物体也符合抛射物体运动的规律,是有序的,只不过这种秩序是人的无意之为或者是人不希望的。总之,秩序无处不在,你吹一口气,很多空气分子的秩序就发生改变;你的鞋上沾个泥点子,鞋的秩序就发生了改变。

到底以能量还是以秩序为指标更合适呢?能量比较容易测量,好量化,但人类活动的最终目的并非为了能量,而是某种秩序。何况,能量也是一种秩序。我们改造、征服自然,是为了建立起新的秩序,并不是为了消耗或积累能量,人们更关心秩序而非能量,现实中,用能量衡量劳动价值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扛麻包是力气活,很消耗体力,但工人的收入并不高。人们通常认为脑力劳动是体力劳动的倍增,这用能量消耗上的差异是解释不通的,当然,准确地讲,没有任何一种劳动是单纯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二者总是相伴而存。因为体力劳动必须在脑力的指挥下进行,装卸工要靠头脑反应来保持身体平衡,知道把货物搬到何地,怎么叠放,而脑力劳动必须转化为物化的劳动成果才能传播,才能被肉体享受到,作家坐在那儿不动,却要敲打键盘录入文字,把思想内容记录下来。其他像:绣花、雕刻、杂技……所有工种都同时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即便是口述想法,嘴还要动;其次,生产中的价值增值问题无法用能量解释。劳动可以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但在能量消耗过程中,由于存在额外损耗,无用功(总功=有用功+无用功),投入的能量总要大于生产最终产品所需消耗的理论能量,价值应该递减,至多也是守恒(理想状态),怎么会增值呢?

看来,只能用秩序了。秩序,正是我为劳动价值找到的比较令人满意的衡量指标,它客观(是元素的排列、组合顺序,与人的主观无关)、无质的差异(在人脑中,秩序只有数量差别)。理论上说,所建立起的秩序的复杂程度,或者说,人改变的秩序的数量就是参加变化的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客观规律决定)的改变多少。用秩序的改变量来表示劳动价值的大小是对劳动本质的忠实反映,比较科学合理。但在技术上,由于受人类科学发展水平和秩序虚幻性特征的限制(我前文说一条、两条秩序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事实上,秩序的变化是连续式的,并非台阶式的),很难具体量化秩序改变的多少,只能根据经验粗略估计。这种估计的经验依据主要包括:秩序改变涉及的范围、复杂程度、精确程度等。秩序改变涉及的范围指秩序改变部分体系的大小,如:起吊一个10吨重的物体和起吊一个2吨重的物体到6高处,同样提高6,重物体包含的元素多,秩序改变得也就多;复杂程度主要指运用各种客观规律形成排列组合的多少,例如,一枚运载火箭内要包含燃料的贮存,液氧发动机中化学能转变为机械动能及制导系统、控制系统、反馈调节系统,涉及到电子、机械 、程控、化学反应、物理平衡、万有引力等诸多规律的排列组合,具体细节非常庞杂。一枚火箭中所包含的秩序复杂程度肯定比一枚礼花弹要高、一部手机中包含的人建立起的秩序肯定比一个打火机的要多,要复杂;精确程度是复杂程度的另一种特殊情况。一个机床加工某零件,要求误差控制在0.2毫米和控制在0.1毫米以内,对机床工艺精度要求不同,机床本身技术复杂程度就不一样,因为精度越高,需要精密调控的复杂程度就越高。一名刺绣工的大脑要指挥她的手高度精确地落针,调控过程肯定复杂,涉及肌肉的秩序改变非常多。

当然,如果秩序的复杂程度只能凭经验粗略估计,实在太令人失望了,对现实经济的理论意义也不大,真的没有办法吗? 不是。从对能量的量化上,我受到启发。能量本身也是虚幻的,但却能被定量,怎么定?用它做的功定量!功,人是能看见也能测量的,因为功体现落实在物上。例如:把1千克的物体竖直提升1,做的功为9.8焦耳,就说你消耗的能量为9.8焦耳,用实在的做功来表示虚幻的能量,这一思路也适用于估量劳动价值,即:秩序改变多少的量化。我们还是先认真考察一下劳动的过程。任何创造价值的劳动都同时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空想不可能创造价值)。劳动过程可以分为三部分,或者说三个阶段,首先是大脑活动,构建起人想要的秩序(如:把一桶水从A地搬到B地)体系;然后,大脑发出电脉冲信号(指令)指挥相应的肌肉协调地收缩、舒张;最后是具体肌肉收缩,对外做功,完成预期的秩序改变。这三部分中,前两个部分属于脑力劳动,也就是负责抽象的秩序改变,后一部分属于体力劳动做功,负责具体的秩序改变。这后一部分虽然实现具体秩序的改变,但秩序本质就是虚幻的,对于肌肉来说,只是简单地收缩释放能量,或者说,具体秩序改变的实现终究是由脑力控制完成的(大脑负责协调各肌肉群有序收缩、舒张,这是导致具体秩序实现的根本原因)与肌肉收缩无关,肌肉收缩做功(体力劳动)实质上只是建立单一秩序。我们拿刺绣举例进一步说明:拿针的手要按图案要求在指定位置落针,在哪一点上落针,完全由大脑发出指令让相应的臂部、腕部、指部肌肉配合收缩,完成手中针对这一点的定位,而肌肉收缩本身的做功只是移动手中针往下扎,秩序的改变(定针位)取决于不同肌肉的协调配合,而非肌肉收缩,肌肉收缩只是让针扎透布做这么一个功。所以,我的理论是用电脉冲和化学递质转移所消耗的能量来衡量建立秩序的复杂程度,或者说,秩序的改变量,而纯粹的肌肉收缩耗能(体力劳动)只是建立单一秩序,或者干脆说,与秩序无关。这样看,脑力劳动的效价比肯定远远高于体力劳动的,因为脑力耗能虽小,却全部用在建立秩序,创造价值上;体力耗能虽大,却只建立了单一秩序,效价比很低。我进一步认为,不论多么奇特、复杂的劳动,脑力耗能与体力耗能所创造价值的比例是固定的,有个恒定的换算系数。将1千克物体提升1,体力做功9.8焦耳,同时,为建立这一秩序,大脑需发指令给相关肌肉,这些指令是以电脉冲的形式实现的,也会消耗一定的能量(电脉冲能),用这个能量去除体力消耗的9.8焦耳能量,就得出脑力劳动创造价值对体力劳动创造价值的倍数比例。需要说明的是,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与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有这种换算关系,并不意味着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与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有对应关系,不能用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乘以倍数,就说是某一劳动中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二者不具有同一性,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是体力劳动的价值;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是脑力劳动的价值,任何一项劳动创造的价值都是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与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之和。还以刺绣为例,其体能消耗很小,但脑力消耗很大,不能把体力消耗的能量除以倍数,就得出脑力消耗的能量。刺绣过程中,大量的脉冲指令用于协调肌肉工作,而不是用于指挥肌肉直接收缩上。这就是脑力劳动是体力劳动价值倍增的背后道理。体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都可以直接以相应的耗能来代表、比较它们创造价值的大小,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需要换算。体力消耗的能量比较好测定,而脑力消耗的能量不好测定。并且,脑力消耗中有多少无用功,也不确定,因为人想问题时,可能会跑题,会无功而劳,这都给技术上具体衡量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大小造成困难,暂时还找不到什么好的解决办法。理论上说,人类劳动创造的价值大小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价值(元)=R(体力耗能+n脑力耗能)  n>1,为实验数据)


R
:能量与价值间的换算系数,由人主观决定。
n
:脑体换算系数。

   上述价值形成理论只适用于人类的劳动,不适用于衡量自然创造的价值。自然创造的价值不应参与人的劳动价值交换,因而也就没必要去关心它的具体价值大小。

四、对劳动价值衡量标准的一些说明

价值具有双重衡量标准。分析劳动不难看出,劳动由过程和结果构成。因此,在衡量一项劳动的价值时,我们既可以用整个劳动过程中的劳动付出来衡量,也可以用最终劳动成果中建立起的秩序体系的复杂程度来衡量。有人会问:这两种衡量方法有什么区别吗?结果难道不是由过程产生的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人类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那个结果去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经验,到达某一目的地,可能会有多条路径,这些路径的远近肯定不同,因而要消耗的能量不同,但结果完全一样,都是到达指定的目的地。经济活动中,构建满足某种需求的秩序体系,会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可简可繁,过程价值大小不同,结果价值却完全相同,例如:生产某一种产品,甲用A法,乙用B法,他们的过程价值不同,但对于这种产品而言,要具有那样的功能,必然要求那样的秩序体系来实现,从满足需求的效果看,价值完全相同,那么,我们衡量甲和乙创造的价值大小,到底用过程还是用结果呢?我倾向于用过程,认为价值是个过程量,因为劳动是个活动过程,经济运行是个动态平衡过程;而且,公平也只能从过程中体现。这里存在一个理论与现实的差距,理论上说,用某原理实现某一功能有一个最简秩序体系方案,以这个秩序体系衡量一种产品的价值大小最合理,但是,人类根本无法知道这个最简秩序方案到底是什么,人在生产某种新产品之初,方法总是比较繁琐,以后随着认识深入、科技进步,会逐步简化,但最终能简化到什么程度,谁也不知道,我们只能用过程消耗的劳动来衡量产品价值。过程消耗的劳动中,肯定包含两种无用功,一种是显性无用功,即:劳动付出中有一部分对产品的秩序构建无贡献,被浪费了;另一种是隐性无用功,即:所有劳动对构建现有这个秩序体系都有贡献,是有效的,可这个秩序体系不是最简秩序体系,相比于最简体系而言,有一部分劳动就是多余的。人为浪费与无效劳动无关,无效劳动都是受客观科技水平限制造成的。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质之一就是压缩了无用劳动。强调一点,劳动的正义性、合法性只能看过程,结果是分辨不出正义与否的,坑蒙拐骗不允许。

    当然,满足某种需求,完全可能存在几种原理根本不同的秩序方案,例如:保暖需求,穿羽绒服可以保暖、生火可以保暖、制造个空调可以保暖、跑到南方去可以保暖,这些保暖方式,原理不同,属于不同种类的秩序体系,因而不具有可比性,每一种秩序体系都有各自的最简方案,即有各自的有效劳动大小。

    价值有加和性与增值性。加和性比较容易理解,任何一个秩序体系都等于生产中各个环节建立的秩序之和,注意,这种加和不是指各工序上生产机械的价值加和,而是产品本身的秩序加和,即每道工序上构建起的秩序加和。价值增值,而非价值递减,是因为价值用建立秩序的多少来计量,不是用能量。能量本身的大小与能量创造价值的大小是两回事,同样的能量,建立的秩序不同,创造的价值就不同;能量自身的价值与它所能创造的价值也是两回事。从价值计算公式可以看出,脑力耗能对价值的贡献有倍增作用,因而,虽然存在能量损耗,但有用功经倍增后,是可以大于总功的。还有一个奥秘值得一提,就是生命为截获、储存能量而消耗的能量总小于截获、储存的能量本身。生命并不会凭空制造能量,它只是把宇宙中现成的能量截留下来。如果消耗的能量等于储留下来的能量,宇宙中就不会有生命了。

    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相对性,因为对使用价值的消费实质也是消耗能量建立起另外一种新秩序而破坏了原有的秩序。为自己做饭叫消费,给别人做饭则叫生产;买台洗衣机,给自己洗衣服是消费使用价值,给别人洗衣服则是创造劳动价值。不过,依据历史习惯,一般把个人的衣、食、住、行、玩这些环节称作消费,其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都叫作生产劳动。价值在交换中实现,使用价值在消费中实现。消费只能是个人行为,不可能进行交换。

    为了准确限定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想在此对劳动作几点补充说明。作为衡量价值大小的秩序改变,是指人为改变的那些秩序,没有变动的部分、自然变动的部分或者与我们活动目的无关的秩序变化都不能计算在内。例如:把一块铁加工成某个零件,这块铁中只是部分铁原子的排列秩序发生了改变(被削磨去了),零件中的铁原子秩序并未发生变化。经济学中所讲的劳动主要指直接或间接改造、征服自然的活动(经济管理算作劳动,政治、军事不算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这类活动,主要依靠理性思想控制,需要学习,需要消耗较大的体能,有利于人类的存在,符合人类发展、进化的方向。那些顺着本性而进行的活动,如:生育小孩、卖淫、玩乐等,一般不应算作劳动(但养育孩子属于劳动);心理、情绪等也会消耗能量建立起某种秩序,但它们是对外界变化发生的反应,并非有目的改造自然的物化活动,不为理性控制,也不能指导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因此,不能计算价值。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常常为生育、卖淫、玩乐、心理等活动付钱,这对客观经济来说肯定不公平,但对主观经济而言,自愿的不公平是允许的,我也无话可说。至于算计别人,设法把别人征服自然的成果占为己有的“劳动”,更不能叫作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而计算价值了。

    另外,我所说的秩序与生产中的工序是两个概念。工序是根据某一时期生产技术要求设定的,一道工序可能建 立起单一秩序,也可能建立起若干秩序。

    总之,价值取决于所建立秩序的复杂程度,同样的能量消耗,完成的秩序改变量不同,价值就不同。同样是搬运物品,搬运麻包和搬运易碎品创造的价值就不相等。因为运易碎品时需要很好地保持平衡,防止震荡,他要为自已的动作协调、准确,多付出一些脑力劳动,而脑力能耗是体力能耗对价值贡献的若干倍。产品的精确度实质也是通过大脑对肌肉收缩的复杂调控实现的,工作要求的精确度越高,大脑需要调控肌肉协调、准确收缩的秩序越复杂(发的指令越多),在大脑中,工作的精确度也转化成秩序的复杂性(改变秩序的多少)。然而,在自动化机械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工作的精确度却不具有很高的价值,因为人脑的工作原理与机械的不同,人脑需要复杂调控才能实现的精准,在刚性的机件上,只要一个固定尺寸的卡槽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如:用电锯锯出等长的材料或者保持锯面平整。

    在探究劳动的奥秘时,抓住秩序改变,就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是秩序决定能耗,而不是能耗决定秩序。实际上,能量的转换也是一种秩序变化,一切活动都是能量秩序和元素(物质)秩序相互作用,共同变化的综合结果。虽然,视觉只感受光,但这种光总要由物体发出(直接或反射),且人看光最终是为了感知物体的秩序信息而不是光本身(光波只是一个手段)。所以,我们更关注物质秩序的变化而习惯上把能量当作推动物质秩序变化的动力,以它的秩序变化大小表示物质秩序变化的多少,一般不另外单独考虑它的秩序变化。

    关于环境对劳动价值的影响,关键看它是否影响到建立某种秩序的复杂程度。比如:高温作业,人的体能消耗加大,但对工作秩序的建立没有任何影响,所以,劳动价值不变。另外像工作环境脏乱差,如果只是影响人的情绪,而没有增加劳动量或劳动难度,劳动价值仍然不变。现实生活中,人们给干脏活的人增加工资完全属于一种主观经济行为,因为多数人嫌脏不爱干,只好出此下策,鼓励人来干,与劳动本身的价值大小无关,并不公平。这也印证了我前文提到的观点,经济不可能不受主观影响,主观影响使经济失去公平、陷入混乱。公平只存在于客观经济中,就是只看你付出的具体劳动有多少,而不管什么心理、情绪。人类创造的任何产品中,都找不到一丝一毫心理、情绪等主观因素的影子,即使精神类产品亦不例外!许多文学作品,人们觉得是在欣赏其中的情感、心理,但就作者而言,他要把自已的情感准确表达在作品中并传达给读者,完全靠理性的构思来完成。一部作品中只写“哇噻!”、“好美啊!”,谁会去看?!演员演戏,你看他(她)是在那儿又哭又笑发泄情感,实际上,他(她)的那些情感完全是由理性控制装出来的。正常的情绪发泄应该让人轻松,但演员的情绪发泄是很辛苦的,因为他是根据剧本的要求而不是自己的实际情绪进行理性制造,还得注意掌握好分寸。

在评定劳动价值过程中,由于人类无法区分有效劳动和无效劳动(人们不可能知道最简秩序体系的状态,只能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优化秩序体系,不断压缩无效劳动,一步步向有效劳动逼近),就将有效劳动和无效劳动都算作产品的价值。有效劳动的不可知性,造成了公平的相对性。

由于秩序的复杂程度,或者说秩序的改变量无法具体测量,人们在实际经济活动中采用了一种比较现实的价值确定方法,即:将原料、厂房、机器设备、能耗和工人的工资累加起来,算作商品的成本价。原料、机器设备、厂房、能耗都由市场定价(市场需求参与它们的价值确定),工人的工资主要凭经验,依据工人劳动的具体体力消耗和复杂程度,参考市场上类似劳动的现有价格,作出粗略的估算。这种定价方式肯定不科学,因为受主观因素影响的市场需求参与了价值形成,更有甚者,只要能卖出去,主观想定多高价,就定多高。例如:新品上市,往往人为把价格定得很高(远远大于实际价值本身),无非是借物以稀为贵肆意哄抬价格,以便尽早收回投资,赚取高额利润,同时,也为以后的降价预留了很大的空间,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占据优势,把握主动性,这是主观经济在赤裸裸地玩钞票的数字游戏,明显不公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财富(使用价值)在不断增加,因为商品秩序体系的种类和件数都在膨胀。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可能导致价值增长。质量主要指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寿命。而欲加强这些特性,一般需要增加秩序的复杂程度。例如:普通电视的图像质量易受电压波动影响,为了免除这种影响,就要在电视机里增加一个稳压器。秩序复杂程度提高,意味着劳动价值增加,也是财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个方面。当然,质量提高不一定必须依靠增加秩序复杂程度,有的新技术、新工艺不但能简化秩序体系,还能提高产品质量,这无疑是人类更期盼的效果,可以少劳多得嘛。目前,社会上有一种不良倾向,即:片面追求财富数量,而忽略财富的质量,没有把产品质量当作一种财富来对待,这就降低了人类享受财富所能得到的幸福程度,一件产品性能不稳,或者没用几天就坏了,你是否会觉得心中添堵?事实上,对于追求幸福生活而言,社会财富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原因后文会说),关键在质量,这个质量一是指具体产品的性能质量,二是指产品种类的丰富,单纯的数量对人来说,没有多大意义,你拥有100辆汽车,也用不过来(不可能同时开100辆车)。所以,满足需求的种类更能体现生活的幸福程度,买100辆汽车,不如买1辆汽车、1架飞机、1艘游艇,既可上天又可下海。相应地,经济规模也并非越大越好,关键在于协调性和效率。有个哲学辩证关系需要在这里解释一下。一个体系越复杂越不稳定,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为什么还说增加产品的稳定性要靠增加秩序的复杂程度来实现呢?两个稳定是两种含义,一个秩序体系要完成精确的功能,就必须复杂,复杂了,调控才会更精密准确,运行起来才会平稳。但是,秩序多了,出故障的几率就高,一旦出了故障,系统就不能正常运转。所以,秩序越多越稳定是指正常运转情况下,功能稳定性增加;秩序越多越不稳定是指不能正常运转的风险增加,容易发生故障。电锯经常出故障,手工锯不易出故障,但电锯的加工质量精度显然高于手工锯,性能稳定性高于手工锯;手机经常出问题,谁听说斧头经常拿去修的?就是这么回事儿。

社会财富增加,是大家都希望的,但从客观理性上说,价值和财富并不是越多越好,这里有两个原因。其一,在能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前提下,我们总是希望建立起的秩序体系越简单越好,即平常所说的,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方为上策,这样最省力、最省心(秩序不易出故障),也就意味着价值量有可能下降。人总是希望少劳多获、不劳而获,以便从枯燥乏味的生存性劳动中解脱出来,充分享受自由,将兴趣转移到探索自然奥秘,征服自然规律的真正有价值的事业上来,追求更高层次的自由。不劳而获,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这个方向没有错,只是要提醒一点,不劳而获,是从自然界中“获”,不能从别的劳动者那里获。剥削自然可取,剥削同类则非法。假如,大自然中有现成的牛羊、面粉、汽车、飞机,并且像阳光、空气一样充足,人类还需要劳动吗?不劳动,就不形成价值。但是,我们的幸福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相反,更幸福了,因为不用劳动。所以,用最小的价值满足最大的需求,获得最大的享受,才是幸福的至高境界;其二,经济是个循环系统,这意味着人类制造的生产副产物(三废)和消费产物(消费以后剩下的废旧品)应该返回原位,即:重新变成原材料或原始状态,这样,生态环境才能保持平衡稳定,人类的生存才能不受影响。思想受制于肉体,决定了它在改造自然时不得不考虑对肉体的影响。为了将不良影响降至最低限度,理论上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经过生产、消费、回收以后,一切回归原样,这样可以不断重复同样的循环,整个经济系统不需要作任何调整,系统最稳定、效率最高、对环境的压力最小。如果不能回归原初状态,再循环时,由于原材料已发生改变,不再是初始时的原材料,相应的生产工艺、技术都要跟着变动,相关的行业都要进行重组,新产业诞生,旧产业消失。例如:石油用完了,石化产业要消失,新兴的能源产业,像太阳能、风能、核能则会诞生、成长,随后会影响到汽车、飞机等制造业(必须要更换发动机)。依次类推,相关工业链条上的行业都要跟着重新调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循环系统的循环方式总在变化,连累系统要不断进行重组、磨合,这样的系统效率肯定不高,运行肯定不稳定,想保持平衡就更难。效率高底暂且无关紧要,因为人类还没有遇到有力的竞争对手。但是系统的稳定性、平衡性、对环境的扰动,却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幸福,不能不考虑。更何况,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要不断转化成可供享受的新产品参入到经济系统中去,系统的循环方式也不可能不作改变。怎么办?由于人类是为改造自然而存在,不是为享受人生而存在,况且,享受只是整个经济循环中的一个环节,为了这一个环节,不惜忍受那么多环节的辛劳(甚至,还不断增加环节,使经济系统越来越臃肿);为了这一个环节的放纵,不惜把经济体系搅得一片混乱,难以平衡,尤其是消费不了还要无限占有,只为满足一种虚荣心,结果,把人的宝贵精力紧紧拴在解决层出不穷的生存问题上,真的值得吗?与追求幸福的初衷吻合吗?所以,我认为,还是不要让满足生存需求的经济系统规模过大,而应该短小精悍,求质量、重协调。一方面,要控制人口总量,另一方面要控制财富总量,控制人的私欲。财富消耗越多,资源紧缺越突出,环境压力越大,回收再利用负担越重,给人类带来很多的麻烦,处理起来又是苦差使,会让幸福大打折扣;人口少,私家交通工具又少,石油的消耗速度就慢,就不必忙着去找替代能源。有人说,这岂不阻碍科技的发展?老兄,科技不应该为生存而发展,应该为征服而发展。石油不短缺,人就不能想着去发明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吗?为什么非要等石油没有了才去发明,人不是想作自己的主人吗?理性的能动性跑到哪里去了?归根到底,人追求的是幸福,不是财富,而幸福的本质是和谐、平衡。当财富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拐点,与幸福背道而驰。所以,财富应该控制在最佳水平。我的观点是,经济应重质量而不重数量,一国的GDP不一定要年年往上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30秒完成]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电话:0898-66661599    站长联系QQ:7123767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jtche.com

手机版|小黑屋|中国人民大学论坛 ( 渝ICP备17000839号-9 )

GMT+8, 2024-5-17 13:33 , Processed in 0.27794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校园招聘信息---重庆爱这代科技有限公司

© 2001-2020 中国人民大学论坛校园招聘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